金融专业


专业技能
技术技能   职业技能标准   人事技能   岗位技能工资制   软技能     硬技能
 
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指的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和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大多数职业教育以及在岗培训课程,主要与技术性技能的培养有关。
 
如,对于一个政策分析者而言,他必须掌握复杂的定量分析的方法。特别是电脑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以后,对电子计算机和网络能力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对来说,管理层次超低的管理人员就越需要具有技术技能。特别是一线的管理者,技术技能尤为重要,因为,一线的管理人员大多从事训练下属人员或回答下属人员有关具体方面的工作,因此,他们必须知道如何去做下属人员所做的各种工作。
 
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
 
Robert L. Katz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性技能。前提假定管理者是这样一类人:他指挥其他人的行动,并担负着通过指挥来达成目标实现的职责,根据这个定义,成功的管理者需要以上三种技能。
 
在较低层级:技术性技能能促成了现代工业的许多重大进步,对于提高运营效率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在较低的管理层级上,技术性技能是最重要的;随着管理者职位逐步上升,离实际的运营越来越远,技术性技能逐渐变的不那么重要了(前提他拥有技术熟练的下属,并且能够帮助下属解决问题),在最高层,几乎不需要什么技术技能,只要拥有高超的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就能高效地开展工作。
 
在各个层级:人事技能也就是与人共事的能力,对于各个层级的有效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似乎在较低的层级上最为重要,因为这个层级的管理者和下属直接接触最多。随着职位的上升,这种直接接触的次数和频率会逐渐减少,所需的人际交往技能也相应减少—尽管不是那么绝对,同时由于重大决策和大规模行动的需要,概念性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到了最高层,人际交往技能也就让位于概念性技能—把集体的利益和活动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在高层管理:概念性技能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化,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概念性技能是高层经理人最重要的一项技能。
 
显然,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三种技能。但是,这三种技能的重要性是相对的,随着管理层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低层管理,技术性技能和人际性技能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管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而到了高层管理,概念性技能就成为管理取得成功的首要技能。
 
 
职业技能标准
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划分工种,对工种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各工种对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对其进行概括和描述从而形成的职业技能准则。
 
职业技能标准的分类
 
职业技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地区)标准、企业标准三级。职业技能标准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工作实践,并根据技能水平的高低和工作特点的不同,分别设立初、中、高三级制,初、中或中、高二级制,初一级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21个行业的2000多个工种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职业技能标准
 
职业技能标准的功能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是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用人以及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
 
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原则
(1)坚持先进合理的标准。
要以目前我国技术装备和劳动管理水平条件下的知识技能要求为基础,同时也要反映出一定发展时期内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工艺改革、产品更新换代以及劳动管理改善等方面的趋势,同时定位于大多数劳动者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生产与工艺技术、设备及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2)科学划分等级。
所谓等级是指标准的内在水平梯度。要跟据特定职业或工种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劳动者掌握其基本要求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所需的专业培训时间的长短等,来科学地划分和设定等级。
(3)具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的劳动管理水平、生产技术特点、工艺以及原材料等主要情况,按照符合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管理水平的一般情况进行制定,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4)标准形式规范化。
规范化是指制定标准时,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国家通行的标准和要求,标准本身要标准。在实际制定过程中,从标准的内容结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及文字符号等,都必须按照国家公布使用的规范标准执行。
(5)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在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时,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分析地吸收国际经验,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促进我国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参与国际交流提供条件。
 
 
 
人事技能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者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已经远远不能够胜任对这一环境掌控的需要。管理者必须依赖组织中其他的人的力量、知识、智慧的发挥,协同作战,才能更好的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如何创造一个让组织成员发挥最大才干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人事技能的高低。
 
人事技能,简言之就是一种人与人共事的能力,是一种激励下属和得到同事及领导支持的能力,是一种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人事技能包括两个方面:在管理者团队中的领导能力,管理者带领手下人员发挥合作精神的能力;妥善处理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种人事技能既表现在管理者日常管理活动的一言一行之中,也表现在管理者的组织制度的建设之中。
 
人事技能的重要性
 
人事技能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在我们中国的这一管理环境中,就显得更为复杂。在看待人事技能时,不能把人事技能简单的理解为沟心斗角、搞办公室政治为自己牟利;也不能把他理解为只要对员工、同事春风、满面就可以了。而是要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根本的目的,妥善的处理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最大限度的满足上司、同事的需求,以发挥组织的最大力量。
 
人事技能不是天生就会的,也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去体会、去思考和观察、更需要管理者去学习。
 
人事技能是现代管理中的凝聚剂、助推器,一个不具备人事技能的管理者管理的组织,必然到处都充满着矛盾和不满,更不要奢谈发展壮大了。人事技能是现代管理人员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个“人事”技能出众的人知道自己对其他个人的团体持有什么态度、想法和信念,他能够看到这一切对他有多大用处,也能够觉察他们的局限性。由于承认别人的意见、观念、信念和自己有不同之处,他便善于领会大家的言语和行为究竟表达什么意思。他也同样善于通过自己的行为按照别人能接受的含义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别人。
 
这样一位管理人员通过鼓励他的下级参与直接影响他们利益的计划,鼓励他们执行直接对他们有利的工作,就能够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任何人 都可以自由地各抒己见,这样不但能听取到正确的意见,还能使企业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性和民主性。与人共事的真正技能必须变成一种自然而不勉强、持续而不间 断的经常行动。因为这一技能包含的不仅是制定决策时所需的敏感性,也是个人日常行动时刻都需要的敏感性。“人事”技能不是“一时的东西”。技术本来不是能任意使用的,个性品质也不是像一件外衣那样能穿、能脱的。由于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他的同事身上产生影响,他的真面目终有一天会统统显露。因此,要使这一“人事”技能有效,必须把它自然地培育起来,让它不知不觉地、始终如一地在个人的每一行动上表现出来。
 
 
岗位技能工资制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近几年我国企业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新的工资制度,它是一种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为评价依据,以岗位或职务工资和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劳动质量和数量确定报酬的多元组合的工资类型。
 
从性质上讲,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一种把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中推行的一种工资形式,主要是为了改变原有的、以行政机制制定企业雇员收入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一种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与现代企业制度配套的企业雇员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因此,其目的是双重的:
?建立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
?合理调整企业雇员之间的工资关系,培育有效的内部竞争和劳动激励机制,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
 
岗位技能工资制的特点
 
岗位技能工资制的特点主要有:
 
1、体现了按劳取酬的原则,使劳酬挂钩。
 
2、是对传统的等级工资制的一种制度性改革。
 
3、把企业的工资水平和经济效益挂钩,有利于发挥工资的效益职能。
 
4、岗位技能工资制从结构上把岗位劳动评价与雇员个人的劳动绩效评价区分开,即分为基本工资和辅助工资。
 
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基本内容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加强工资宏观调控为前提,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按职工实际劳动贡献(劳动质量和数量)确定劳动报酬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它是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主体和基础。
 
1、岗位劳动评价体系
 
岗位劳动评价是将各类岗位、职务对职工的要求和影响归纳为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四个基本要素,通过测试和评定不同岗位的基本劳动要素,科学评价不同岗位的规范劳动差别,并以此作为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四大要素进行分解、细化以后就成为便于具体测评的若干子要素,即岗位劳动评价指标。
 
1)劳动技能要素评价。劳动技能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评价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还可以再将指标细分,例如,受教育程度分解为高等、中等、初等和文盲等不同层次,时间经验也可按照工作年限分为不同档次。
 
2)劳动责任要素评价。劳动责任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对雇员劳动责任的要求,评价指标包括在产品的质量、数量、成本和消耗,以及设备、财产、安全卫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劳动责任程度。
 
3)劳动强度评价指标。劳动强度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的负荷强度,主要通过劳动紧张程度、劳动疲劳程度、劳动姿势和工作利用率等指标衡量。
 
4)劳动条件要素评价。劳动条件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的危险程度、危害程度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工作班次对劳动者生理、心理的损害程度。
 
劳动岗位评价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技术与评价方法等子系统组成。
 
2、工资单元的设置
 
岗位技能工资属于基本工资制度,由技能工资和岗位工资两个单元组成。
 
1)技能工资。技能工资主要与劳动技能要素相对应,确定依据是岗位、职务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和雇员个人所具备的劳动技能水平。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工资都可分为初、中、高三大工资类别,每类又可分为不同的档次和等级。
 
2)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与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三要素相对应,它的确定是依据三项劳动要素评价的总分数,划分几类岗位工资的标准,并设置相应档次,一般采取一岗多薪的方式,视劳动要素的不同,同一岗位的工资有所差别。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改革中,只设置技能和岗位两个工资单元,主要便于与四个劳动要素相对应,有利于满足特殊岗位对劳动者质量和数量的客观要求及为了操作简单。
 
3)辅助工资。岗位技能工资是一种基本工资制度,在推行中,还要以辅助工资制度作为补充。辅助工资包括三个工资单元。
 
A、年功工资单元。随雇工工龄增长而变动的工资部分。年功工资是对长期从事本职工作的雇员的一种报酬奖励形式,目的是承认雇员以往劳动的积累,激励雇员安心本职工作。年功工资单元以雇员的连续工龄作为工资上升的依据,定期提高工资档次。
B、效益工资单元。随企业经济效益而变动的工资部分。为了体现雇员报酬与企业效益挂钩,设定效益工资单元,随企业效益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在企业具备了长期支付能力的前提下,效益工资有可能转为基本工资。
 
C、特种工资单元。特种工资主要是指津贴,它是对在特殊作业环境、劳动条件、劳动强度下职工生活、生理和心理损害的工资性补偿。津贴一般分为四种性质:特殊工种的岗位津贴、流动人员的野外作业津贴、从事有毒或有害作业的保健津贴和到边远艰苦地区作业的补偿津贴。
 
3、岗位技能工资标准
 
鉴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育情况,不可能完全由企业自主制订工资标准,采取国家控制下的企业岗位工资标准方式。由国家制定最低、最高标准,提出标准参照系,即确定各类工资标准和工资单元比重的制订原则,并对企业实行总量控制。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制订和选择本企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形式,以平衡企业各类雇员,特别是工人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工资关系。
 
4、岗位技能工资制度的管理
 
岗位技能工资制度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支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基础,包括:
 
1)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物价变动和劳动就业变化等适时进行工资标准调整。
 
2)正常增资机制。
 
3)岗位工资动态管理机制。
 
4)工资结构调整机制。
 
 
软技能
软技能又称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指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说服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影响力、团队建设的能力等等。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衡量信念的方法是判断它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硬技能以及少许的智力因素都属于附加的软技能。
 
软技能的内涵
 
“软技能”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术语,相对于求职者在某专业领域从事工作、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必要的“硬技能”而言,“软技能”则是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也可称为个人的综合素质。因为现代职业所要求的许多能力,已经不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这种基础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于其内涵,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单位(企业)文化的差异而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对“软技能”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应包括:“1)学习能力。即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2)时间管理能力。美国时间管理学者杰克·弗纳认为,有效利用时间这种资源,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3)沟通能力。4)团队合作能力。5)创新能力。6)实践能力。7)解决问题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则认为是“工作过程中的计划、系统性思考、灵活性和创造力”等。
 
软技能的主要内容
 
综合各家观点,不难看出,不论不管社会和岗位如何变化,“软技能”即是个人发展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
1.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职业意识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及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意识强的人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勤劳敬业,有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相反,一个没有职业意识的人,在就业时,目光短浅、功利性强,强调的是经济待遇、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一旦有机会就随意跳槽而不会顾及单位的利益。大学生频繁跳槽常常是令用人单位头疼不已的问题;在工作中则表现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不肯听从他人管理,或好高骛远、拈轻怕重,或求全责备、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社会责任感淡薄的人,总是从个人观念出发考虑问题,强调个体利益,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很少或根本不顾他人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重个人需要而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而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而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而轻奉献,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2.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现代企业招聘人员,无一例外地强调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即便是招聘技术职位也是如此。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人,能对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作出迅速的调整、适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富有同情心,具有团队精神,包括善于与团队其他人沟通协调,能扮演适当的角色,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能很快获得他人的认可,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
3.知识和职业迁移能力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大学要教给学生一劳永逸的知识技能显然已不可能。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换句话说,一名大学生进校第一年所学习的知识,到他毕业时,75%已经需要重新审视。”此外,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来看,据有关部门统计,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仅为18.68%,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占44.06%,[6]而且,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多次的职业选择,因此,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很有必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更青睐那些能有效地整合信息并能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又善于独立思考、能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的人。相反,呆板、按部就班的人则不受欢迎。
4.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心理学、经济、法律、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的涉猎,能提高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健全人的心智,开拓人的视野,使人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具备这些素质的人,能很快地融入单位的文化中,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现代社会里,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或岗位也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工作岗位变化较多、较快是一种发展趋势。因此,现代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抗挫折能力、应变能力、发展能力,以适应从业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变化。如果从事的是第一线岗位的生产、服务工作,有可能遇到工作环境差,待遇也不令人满意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业者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心理准备,正视现实,摆正位置,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岗位的意义,以积极的生存心态与发展需求去应对,养成良好的就业信念与从业心理,正确地处理竞争压力与工作动力的关系。如果心猿意马,浮而不实,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动力,必将遭到单位甚至社会的淘汰。
 
软技能的构成
 
软技能的构成是多维度、复杂的,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构成模式, 许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对软技能中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Swiderski对户外领导能力的研究后认为软技能分成3个部分: 社会、心理和沟通。①社会方面, 包括: 理解集体动力、解决集体冲突的能力、发展和提供支持性的氛围( 保证和鼓励) , 了解他人的需要和建立起有效的组织联系。②心理方面, 包括: 在团体内建立信任、了解动机并知道如何去激发动机、提高价值、理解他人的态度、建立团队道德规范和以可信赖的方式应对危险。③沟通方面, 结合了书写、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传递和交换, 例如: 考虑周全、在团队面前能清楚地陈述、能解释非言语的表达方式( 耸肩、皱眉头、嘟嘴) 等等。
 
Ling 等通过对新加坡建筑设计顾问的研究后, 认为建筑设计顾问应具有的5 个软技能是: ①责任心: 怀着热情去完成任务。包括坚持不懈, 能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工作, 能提前完成工作, 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和关注细节。②主动性: 积极自愿地完成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包括个人主动为组织的发展提出建议、承担额外的责任、资源分配、参与问题并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在没有外部指令时执行必须的任务。③社会技能: 帮助他人和与他人合作。
 
包括沟通技能、人际敏感技能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对他人的敏感性、尊重他人、能冷静、准确和灵活地工作, 能接受批评。④控制性: 遵守组织规则和程序。包括服从命令和调整、尊重权威、毫不犹豫地接受命令、立刻完全地执行命令、符合标准程序、符合组织的价值和政策、遵守会议的截止期、有内在的美德。⑤献身精神: 是个人赞同、支持和保卫组织目标的能力。包括对组织的忠诚度、关心每个人的目标、与组织患难与共、对外代表了整个组织。
 
James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软技能包括建立信任、理解和对管理工作期望、符合他人的沟通与倾听风格、提供有效的绩效培训、应对压力、代表和使用有效的工作习惯和积极参加训练。
 
Marcia认为保健机构员工的软技能包括个人和社会能力。①个人能力包括自信( 自我价值) 、可信赖性( 诚实和正直) 、责任心( 可靠性) 、适应能力( 灵活性和对变化的接受能力) 、预备能力( 主动性) 和持久性( 乐观主义) 。②最重要的社会能力是服务取向( 关注他人的需要) 和合作能力( 能与别人很好的工作) 。
 
Smith认为, 在商业组织中对信息系统来说最需要的技能或能力是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解决问题、书写沟通和口头沟通能力。
 
Kantrowitz认为软技能包括了7 个方面: 沟通说服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技能、领导组织技能、政治文化技能和产生负面结果的技能( counterproductiveskills) 。
 
Costin认为软技能包括计划、准备、组织、交流、观察、描述、鉴别、共情、学习、直觉、时间感、态度、发展工具、传递技能、过程发展、创造力、设计、美感等等。
 
Corning通过对护理领导能力的研究后提出了23种重要的软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10种软技能是: 员工培训、团队合作、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共情、适应性、决策、管理、预见性和协商。
 
在软技能的构成研究中, 研究者普遍把技能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两方面进行研究。而Costin认为硬技能和软技能之间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从最低端的使用工具的硬技能到最顶端的具有创造力和美感的软技能, 两端之间是逐步过渡的。
 
综上所述, 研究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 对软技能构成的研究各有侧重。Kantrowitz通过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对软技能构成的界定更具有概括性。
 
软技能案例分析
案例
十年前,总经理秘书必须有一个特别好的速记技能。小贾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秘书,她的速记技能特别好,经理特别赏识她。十年前跟现在不一样,办公室主要是手工操作。后来办公室买进了一台电脑,总经理就把小贾叫过来说,咱们要办公自动化了,你以后打字不用速记了,你就用这台电脑。我派你去最好的学校培训,练一段时间你就用这台电脑,而且就你一个人会用。结果小贾就去参加培训,考试考得非常好,全都通过了。回来试用了一段时间也没有问题,她就开始用电脑。可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贾用了电脑以后,工作热情越来越下降,工作也马虎起来,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小贾跟过去相比,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后来经理想,我花这么多钱送她培训,是我培训出的问题吗?难道我培训错了?
分析
小贾学习回来,工作热情下降,是因为经理看重硬技能,而忽视了软技能。
 
小贾可能会想:我学了这么好的本事回来,你不给我涨工资,我想跳槽了。所以热情就下降了。
 
小贾还可能会想:这个办公室就我一个人能用电脑,我的责任太大了,一旦出了错,所有人都会怪我。所以她心里特别紧张,绩效越来越下降。
 
这个总经理一看要用计算机软件了,他想这个人缺的肯定是硬技能,也就是计算机知识,所以没做任何调查分析,直接送她去培训计算机技能。小贾培训回来绩效下降,是因为她现在缺的是某种软性技能,也就是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适应变革的能力。她缺少这些软性技能,而不是计算机技能。这样就直接导致她培训回来后,对学的这些硬技能不适应,用不上,而且她会患得患失:我速记这么好,现在不让我用了,我还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吗?而且就我一个人会用,用不好怎么办?结果整体效果就
 
下来了。如果经理告诉小贾,我打算送你去学计算机技能,回来只有你一个人能用,但是一项新技能出错是难免的,我不会太过于追究你暂时性的出错,而且你原来速记这么好,凭我对你能力的了解,你学这个技能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我不会因你一时出错而磨灭对你过去的印象。经理只需要半个小时,秘书的心就放下来了,再把她送出去培训硬性技能,她会对症下药,回来用时针对性会更强一些。
 
这个小故事,直接告诫经理们,当一个人缺某项技能时,要想到他极有可能缺少软性技能。把那些软性的技能给他补充上,再送他去学习那些硬性技能,效果会更好。而软性技能如果没有补上,他离职就会更快一些。所以我们说技能评估一定要分软性和硬性。
 
 
 
硬技能
 
硬技能是指外在的,大家都看得见的,或者容易感受到的一类技能,就好比计算机的硬件。一般包括:智力水平、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及计划、管理、协同等管理技术等。